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

鼓山區巷弄植物調查與空間分布



鼓山區巷弄植物調查與空間分布
李劭恩黃聖育
摘要
本文主要分析鼓山區巷弄各植物詳細資料原生種與外來種(包含入侵種)的比例,並以植物的用途(食用藥用造景)來推測植物為何出現該地,且將鼓山區各區塊分成三類(冷門普通熱鬧)藉此大約推測經濟繁榮地帶,以驗證鼓山區植物分布是否存在奢侈效應(:奢侈效應為該地區植物種類與分布,會受到居住人收入屋齡所影響,可能也與文化、社會制度、社會經濟有關)
前言
根據陳及胡先生於西元1976年的資料提到,十六世紀末至日據時期前,台灣已經引入至少129種外來植物,包含仙人掌馬櫻丹、銀合歡等。日據時期為台灣引入植物種類最豐,數量最多的時期,約引進1326種外來植物。西元1945年之後,政府為鼓勵發展農牧業,引入許多農用植物,眾多觀賞植物也同時期引進。目前台灣已有2600種外來種之紀錄。
鼓山區自開港以來,因貿易來往頻繁,勢必會有外來種植物的引入,而鼓山區也具有本島原生植物,可能藉由風媒、蟲媒,或是人為因素散佈。大多數外來植物被作為造景用途,而入侵種植物亦見於此地。

研究範圍

上圖藍底路徑為調查之街道,調查邊界約在萬壽路以南、鼓山一路以西、哨船街以東、捷興一街以北之範圍。

研究工具
植物標定位置、區位劃分:Google map
植物圖片、資料建檔:flickrblogger

鼓山區各街路植物外來原生入侵種比例
經由調查,得知鼓山區植物至少有195種,外來種(非入侵性)135種,原生種有56種,入侵種有5種,較常見的入侵種植物包含大花咸豐草(Bidens pilosa var. radiata) 、布袋蓮(Eichhornia crassipes) 、馬櫻丹(Lantana camara)、 銀合歡(Leucaena leucocephala)以及 大黍(Megathyrsus maximus)。
  
表一、各街路之原生種、外來種(非入侵種)與入侵種植物比例



鼓山區植物用途比例與出現可能原因

鼓山區植物用途,在此至少分為三類(食用、藥用、造景) 與植物出現因素有所關聯,通常住家為了美化環境,經常種植造景用植物,然而有部分地區,居民為了個人需求,例如以養生風味食用為目的而刻意栽種,可能使鼓山區出現先前未曾包含之植物,也不乏因此引入入侵種植物。
鼓山國小所有出現之43種植物大多數為造景用途,其中只有檳榔、月橘、半土夏、蔥與牛至共5種植物具有入藥或食用用途。臨海二路37種植物中,有3種能作為食用用途,2種作為藥用,1種可作為飼料用,其餘均為造景植物。長安街14種植物中,龍吐珠與月橘可作藥用及食用,其他12種為美化環境用途。
萬壽路12種植物中,構樹較少為人利用,大多經由鳥類散播,也含有入侵種植物大花咸豐草,其餘植物均作為美化。
臨海新路共含20種植物,僅野莧可食用,牛筋草為飼料用途,大黍與大花咸豐草為入侵植物,剩餘為造景植物。鼓南街含21種植物,食用植物占6種,15種則為造景用植物。登山街含24種植物,22種為造景用,其他2種植物則較不被人所利用。鼓波街含8種植物,均為造景植物。鼓元街含22種植物,均為造景植物。麗雄街含6種植物,其中無花果和金橘可食,其他4種為造景用途。
壽山街含5種植物,除牛筋草和芭蕉分別為飼料用與食用外,其他3種植物為造景用。濱海一路20種植物中,均作為造景用途,唯葉下珠可食用。濱海二路共有35種植物,薄荷、辣椒、艾草、黃鵪菜等食用植物於此均有出現,其他植物則為觀賞用。臨海一路共有39種植物,其中牛筋草作為飼料,莕菜則可食用,其餘為觀景植物。蓬萊路含37種植物,含有可食用之秋葵、神秘果,可藥用之飛揚草,另外35種植物全為造景用。哨船街7種植物,僅大花咸豐草為入侵種,其餘皆屬造景植物。延平街7種植物,6種作為造景,1種可食可入藥(月橘)
捷興二街共6種造景植物。千光路有26種植物,含有可入藥之白鶴靈芝草,亦有可食用之植物(甘藷木瓜芭蕉石蓮) 也出現入侵植物大花咸豐草,剩餘為造景植物。
由已知結果判斷植物出現原因,大部分植物均因造景因素而被引入鼓山區,較冷門的街區,如千光路,因為年長居住者多,該地則含較多食用性植物。

各街區熱鬧程度與奢侈效應關聯性


鼓山區各區塊熱鬧程度(紅色為最熱鬧,藍色為平均,綠色為最冷門)

由上述圖表與調查結果得知,靠近濱海二路之住家有較不常見的造景植物­-春峰
,而接近熱鬧區鼓山三角公園一帶,有玫瑰宮粉仙丹花長春花等植物,其中玫瑰僅見於此區塊,然而捷運站附近熱鬧地帶,則未見可特別支持奢侈效應之植
物。含鼓山國小在內的平均地帶,含大量景觀植物,如九重葛鳳凰木三角梅,而冷門地帶千光路一帶之街路植物,則多為傳統造景植物,如蘆薈,甚至含有糧食作物(甘藷等) 可得知鼓山區的奢侈效應表現不明顯。

參考資料
1. 蔣慕琰、徐玲明、袁秋英、陳富永、蔣永正。2003。台灣外來植物之危害與生態。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專刊。98
2. Hope, D., Gries, C., Zhu, W., Fagan, W.F., Redman, C.L., Grimm, N.B., Nelson, N.L., Martin, C., Kinzig, A. (2003) Socioeconomics drive urban plant diversity. PNAS vol. 100 no. 15: 8788 – 8792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